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寶藏巖是這十幾年來,台灣導演拍攝紀錄過往台灣電影取景拍攝的第一選擇,譬如,侯孝賢導演闡述九○年代台灣印象的《南國再見,南國》李祐寧導演的《麵引子》、徐小明導演的《少年耶,安啦!》、瞿友寧導演的《殺人計畫》、日本導演三池崇史《雨狗》……等電影都在寶藏巖取景拍攝。

2006年2月12日《紐約時報》介紹臺北特色景點時,將臺北101和寶藏巖並列為到臺北必遊的兩個景點,但是說起寶藏巖這個原本是臺北最後一個違章建築群,一路走到跟臺北101齊名的歷程,其實就像寶藏巖蜿蜒曲折的小徑一樣,原本一度走到山窮水盡的命運,但沒想到轉個彎,又驚喜發現柳暗花明的新世界。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因為,位於臺北市汀州路三段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共生聚落,1980年被劃入都市計畫公園範圍,隨即準備計畫拆遷,但後來在一群大學教授、大學生、建築師共同成立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結合當地居民的力量,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向臺北市政府表達反對拆遷的心聲,才讓這個號稱臺北最後一個「香格里拉」的寶藏巖保存下來,並於2004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目前寶藏巖規劃為寶藏家園、國際藝術村、國際青年會所三大區塊,「寶藏家園」主要是保存當地居民與山坡地共生的日常樣貌,而「國際藝術村」結合「國際青年會所」這幾年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文創的文青部落,因為,「國際青年會所」並不是一般的民宿或旅店,而是專門提供給到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舉辦藝文相關活動的文創團體,或是想到寶藏巖與駐村藝術家做文化交流的學者或文青入住。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而且,寶藏巖也成為這十幾年來,台灣導演拍攝紀錄過往台灣電影取景拍攝的第一選擇,譬如,侯孝賢導演闡述九○年代台灣印象的《南國再見,南國》就在此地取景拍攝,而且,寶藏巖在侯導的眼中,就像是一個活的攝影棚,此外,李祐寧導演的《麵引子》、徐小明導演的《少年耶,安啦!》、瞿友寧導演的《殺人計畫》、張作驛導演的《醉‧生夢死》、蔡揚名導演的《大頭仔》、連錦華導演的《小雨之歌》、王俊雄導演的《漂流天堂》、日本導演三池崇史《雨狗》等電影,以及八○年代鄭豐喜的奮鬥故事《汪洋中的一條船》,皆不約而同地前來寶藏巖地取景拍攝,讓寶藏巖跟萬華艋舺的剝皮寮一樣,成為國內外知名導演的最愛,值得一提的是瞿友寧導演的《殺人計畫》,以女主角的心情和視角,間接表現出當年寶藏巖面臨拆遷,當地居民內心的無奈和掙扎,可說是一部忠實呈現寶藏巖過去歷史的電影。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知名作家龍應台於2001年擔任北市文化局長時在《另一種專業,城市文化─臺北在發生中》的文中寫道:「將來的臺北人會到寶藏巖踏青……在走那忽高忽低的石階時,會低頭告訴牽著手的孩子:上個世紀五○年代的臺北人就住過這樣的地方。」然而,讓我利用假日到寶藏巖一遊,除了它是台灣電影導演的最愛之外,龍應台對寶藏巖的這段話,也是我造訪寶藏巖的原因。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因為在半年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報導寶藏巖文章裏面提到總面積只有3.97公頃的寶藏巖聚落在五○年代開始就是一個低端的微型移民社會,而來自各地移民到這裏的居民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在這篇報導之中訪問到住在寶藏巖聚落的居民丁伯伯說他是瀋陽人,19歲就從軍,後來1949年跟著蔣介石來到臺灣,1970年搬到寶藏巖,他回憶起當年的景象時說:「那時這個地方,連鬼都不會想住…」一語道盡當時寶藏巖的荒涼和簡陋,也讓我看到那個動亂的年代被迫離鄉背井的人們到異鄉過著低端生活的辛酸和無奈……

 寶藏巖:導演侯孝賢眼中的「活攝影棚」 

但當我在週末的午後到了寶藏巖,在寶村柑仔店買了一支古早味枝仔冰,看到柑仔店老闆臉上認真的樸實神情…讓我終於可以體會淡江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Marco Casagrande 在2003年來到寶藏巖所說「在處處充滿算計和虛偽的都會裏,反而讓這裏顯得更加真實。」這句話的涵義。

 

電影海報來源:網路劇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寶藏巖 侯孝賢
    全站熱搜

    4C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